醬缸八卦陣
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吉他手(第一話)
剛出版的 4 月號 Guitar Player (以下稱 GP) 選出了 8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吉它手. 嘿嘿, 要不要猜猜看有誰啊 ?
先列名單, 再慢慢來講故事. 名單是按字母排的, 跟重要性無關.
Daniel Ash
Adrian Below
Warren Cuccurullo
Elliot Easton
The Edge
Billy Gibbons
Michael Hedges
James Hetfield
Allan Holdsworth
James Honeyman and Chrissie Hynde
Eric Johnson
Mark Knopfler
Steve Lukather
George Lynch
Yngwie Malmsteen
Johnny Marr
Prince
Trevor Rabin
Vernon Reid
Randy Rhoads
Joe Satriani
Neal Schon
John Scofield
Brian Setzer
Robert Smith
Steve Stevens
Andy Summers
Steve Vai
Eddie Van Halen
Stevie Ray Vaughan
Jamie West-Oram
咳咳, 首先要來給這個名單做個分析. 第一, 這些人都在商業上獲得相當程度的重視, 因此, 可能有不少好手落榜是因為沒出名. 第二, 除了 Chrissie Hynde 外, 名單裡找不到女生. 可見 80 年代的音樂環境還是重男輕女, 而且, 玩重金屬的佔大多數. 第三, 叫 Steve 的人特別受到重視, 在 32 人中佔了 3.5 (有一個 Stevie 算一半), 所以要彈好吉他, 先取個好名字. 另外, 這組名單裡還有師徒檔: 名師 Joe Satriani 和厲害的同門師兄弟 Yngwie Malmsteen 及 Steve Vai.其實我算個啥, 要評論稍嫌斤兩不足, 說說故事倒還可以. 看看這些英雄好漢, 大部份都是我小時候的偶像哩! GP 自己說了, 80 年代是吉他手開始走出樂團的年代, 在進入 21 世紀的現在, 我們終於(老到)可以回頭看看當年這些好手們對音樂的發展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好了, 來"談"吉他了.
YNGWIE J. MALMSTEEN
真實小故事. 還記得大學時拿到 Yngwie 吉他譜. 翻著翻著看到了很喜歡的曲子 Black Star. 想起曲子最後有一段很有味道的速彈, 於是趕快後翻幾頁看看. 找了半天找不到, 那一段很短, 應該有一組反覆出現的音符才是啊?? 最後對了半天才發現, 那段不到半秒的樂句塞進了幾十個音, 佔了好長一段. 那次之後真正覺得天好高地好厚, 不敢再玩金屬吉他了.
Yngwie 來自瑞典, 該算是 "超光速古典派"的第一位大師 (誰發明這個名字的啊?). 1983 加入在美國的第一個樂團 Steeler. 那張專輯老實說是在毀滅這個團....因為 Yngwie 的速彈實在太搶眼了. 很快 Yngwie 就換到了 Alcatrazz. 團名取自舊金山那個位在孤島的重刑犯監獄. 這個組合出了一張錄音室作品 No Parole from Rock and Roll 和一張現場作品 Live Sentence. 雖然有其它團員的貢獻, 這些作品的風格差不多都是 Yngwie 在掌控. 名曲 Kree Nakorie, Hiroshima Mon Amour 有相當動人的旋律, 和嚇人的快速吉他. 從歌名可以猜到他們的主要市場是日本, 沒錯, 他們在日本大紅, 還出了在日本演唱會的錄影帶. 演唱會中可以發現 Yngwie 是主要賣點. 除了 Alcatrazz 自己的作品外, Yngwie 還佔了不少時間演出了好幾首精彩的演奏曲....這些後來都出現在個人第一張專輯中.
這張個人專輯 Yngwie Malmsteen's Rising Force 出現在 1984 年, 整張都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吉他速彈, 而深受巴哈(J. B. Bach)和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影響的旋律又淒美得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這張專輯一直到現在還常常住在我的音響裡.
後來 Yngwie 就和新團 Rising Force 出了很多張專輯, 樂風漸漸向市場要的重金屬靠近. 雖然成就比不上第一張, 銷售成績一直不錯. Queen is in Love, Marching Out, I Am a Viking, Rising Force 都是佳作. 1988 年的 Odyssy 大賣, 之後 Yngwie 還出了一張在列寧格勒 (Leningrad) 的現場作品. 然後就走下坡了. Well, 吉他技巧還是很好, 只是變得不好聽了.
GP 列的代表作品: 出自 Yngwie Malmsteen's Rising Force (1984): Black Star, Evil Eyes, Far Beyond the Sun, Icarus Dream Suite. 出自 Marching Out: Marching Out. 我要補充: 出自 No Parole from Rock and Roll (Alcatrazz, 1983): Kree Nakorie, Hiroshima Mon Amour. 出自 Marching Out: Disciples of Hell, I Am a Viking.
JOHNNY MARR
這真是個重要的人物. Johnny Marr 來自 80 年代可能是英國最重要地下樂團 The Smiths. 這裡先不談 The Smiths. Johnny Marr 的吉他據 GP 描述是融合了 60 年代的簡約, 70 年代的 funky 節奏, 再混入一些民謠年代的 the Byrds.
在 The Smiths 的歌裡你聽不到 solo, 或者說, 整首歌都是 solo. 可能因為 The Smiths 的歌沒有一般 主歌/副歌/solo/副歌的固定格式, 有點是任主唱漂流, 而讓 Johnny Marr 伴隨情緒起伏, 編織一個綿密的音網包圍主唱, 維持一個穩定發展的空間讓主唱可以找得到地方回來. 你甚至可以把主唱和吉他分開, 當做兩首完全不同的歌, 而歌曲中流著的會是相同的情緒! Johnny Marr 的吉他總是帶著淡淡的哀傷, 細緻, 技法上的成熟蓋不住年輕的熱情. 是那種你覺得是在天上才該有的旋律. 而在音樂素材的使用上, 不論是民謠, country, funky, punk, raggae, hard rock, blues 都被巧妙地融合在獨特的樂句中而自成一格.
The Smiths 的錄音室作品包括 The Smiths, Hatful of Hollow (單曲集), Meat is Murder, The Queen is Dead, The World Won't Listen (英國版精選, 在美國是 Louder Than Bombs),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 張張經典. 還有一張演唱實況 Rank. Johnny Marr 也出現在很多歌手作品裡. 離開 Smiths 後加入 Electronics, 現在有自己的團 the Healers.
GP 列的代表作品: 出自 The Smiths (1984): This Charming Man,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出自 Meat is Murder (1985): Headmaster Ritual, How Soon is Now. 沒聽過的 The Violence of Truth. 我要再補: 出自 Meat is Murder (1985): Nowhere Fast, Barbarism Begins at Home. 出自 The Queen is Dead (1986): Money Changes Everything (這首曲子只出現在英國版和水晶的卡帶中). 出自 Strangeways, Here We Come (1987): Last Night I Dreamt That Somebody Loves Me, Death at One's Elbow. 出自 Rank (1988): The Draize Train.
ERIC JOHNSON
對 Eric Johnson 的第一個印象是, Grammy 最佳流行樂吉他手剛拿沒多久, 專輯就出現在公館宇宙城的拍賣 CD 中……這或許算是一種”高品質”的指標……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本來 Eric Johnson 就不是一個偶像型歌手. 這個”德州吉他音色之王”的作品很少, 也沒有暢銷單曲. 會被注意到是因為大家都在談他----不是街頭聞聊---而是 Steve Morse, Stevie Ray Vaighan, Johnny Winters, Billy Gibbon之流的吉他好手們屢次在訪問中提到他的名字. 之後 Eric 出現在歷史悠久的現場節目 Austin City Limits (1984), 以一曲 Cliffs of Dover 征服了大家的耳朵, 可惜我沒機會聽到這首名曲. 接著 Eric 終於推出首張作品, 據說也是在 80 年代唯一的一張, Tones.
這張 1986 年的作品果然音色醇淨. 老實說自己不是個硬體專家, 無從評判到底 Eric 的功力好到什麼地步. 引用 GP 的話, Eric Johnson證明了 Stratocaster (註1) 也可以發出像小提琴一樣甜美的聲音. 而且 Eric 讓吉他手們開始去想到底不同導線的電阻, 或者不同的電晶體, 或是不同的電池會對最後的音色造成多大的影響. 在大家瘋狂追求新 amp 的可能性時, Eric 提醒大家在吉他電路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可以操控的.
前些日子在電視上再次看到久違的 Eric Johnson. 風采依舊. 對再次回到 Austin City Limits 演出他顯得相當高興. 除了當然精彩的舊作外, Eric 還翻唱 Jimi Hendrix 名曲 Spanish Castle Magic. 一別原作的狂放, Eric 表現的是一貫的精準和流暢. 在秀後的訪問中 Eric 表示, 這些年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舊的技法中找到新的生命. 相信他還是以研究科學的態度在開發吉他新的可能性.
GP 有段對他的形容是, 有著搖滾樂手的耳朵, 大提琴家的巧手, 加上煉金術士的好奇心. 今年 Eric 又將推出一張新作 Live and Beyond. 我想會有不少有趣的東西.
GP 推薦曲: (無緣名曲) Cliffs of Dover. 出自 Tones (1986): Soulful Terrain, Trail of Tears. 要補充嗎? 如果你找到這張作品, 就聽完它吧!
註1: 這是 Fender 公司一款歷史悠久的名琴, 有眾多衍生型和別的公司的仿製型. 美國音樂史上重要的一型吉他.
PRINCE
很難完整描述 Prince. 你可以寫一篇東西談 歌手 Prince, 或是 製作人 Prince, 或談 Prince 如何操控音樂圈, 也可以談他的舞台表演. 很少有人可以在出了一張專輯後, 可以同時被 Guitar Player 和 Bass Player 專訪, 而且都被推崇為當代最佳樂手.
就以吉他表現來說, Prince 曾被描述為 Jimi Hendrix 後最好的黑人吉他手. 這個又矮又愛作怪的傢伙, 在音樂的領域裡是個不可一世的狂傲天才. 他的吉他當然是以 funky 為主軸, 融合搖滾節奏和 power chord, 再加上狂野的個人魅力表現 (看過 Prince 的電影 Purple Rain 嗎 ? 十大必看音樂電影之一喔), 黑人吉他之神 Prince 於是降生.
其實在 Prince 的音樂中, 吉他只是他眾多樂器中的一項而己, 並不常有大篇幅的表現空間. 大半時間你能聽到的是漂亮的 funky 節奏刷彈----如果你的注意力沒有被 Prince 的歌聲或其它樂器拉走的話. 可是偶爾出現的吉他 solo 就讓 Prince 確保了他的地位. 他很有技巧的玩弄泛音和破音, 讓吉他嘶吼哭喊, 自由狂野的程度直追 Jimi Hendrix. 而且他總是把所有的高難度彈奏都壓縮在短短幾秒鐘之中, 讓單位時間內釋放的情緒超過一般人正常接受的劑量. 所以, 能不應聲倒地的人實在不多.
在 Prince 造成商業大成功後 (你看過有人同時在排行前20名裡有3 首單曲的嗎 ? ), 類-Prince 的藝人不斷出現. 後來 Prince 式的 funky 變成 80 年代 funky 的標準格式. 這或許是他入選的主要原因.
Prince 的作品繁多. 專輯包括 Dirty Mind (1980), Controversy (1981), 1999(1982), Purple Rain (1984), 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 (1986), Parade (1987), Sign O’ the Times (1987), the Black Album (1988), Lovesexy.GP 推薦作品: Baby I'm A Star. 出自 1999: 1999. 出自 Purple Rain: When Doves Cry, I Would Die for You. 出自 Sign O' the Time: Sign O' the Time. 我覺得其它精彩的吉他都在 90 年後.
好了, 有機會再聊其它的. 謝謝收看, 再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