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缸八卦陣

默默推動革命的手
 
80 年代最佳吉他手第二話
 



第一次看到這份名單時有點疑惑為什麼這些吉他手會在榜上. 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些傢伙當年默默地在進行流行樂大革命.

這一回要來聊聊另外一些重要的吉他手.

當我第一次看到 Guitar Player 這份名單時, 我有點疑惑為什麼這些吉他手會在榜上, 因為他們在的這些團都不是以有個超強吉他手而聞名. 於是我再找出這些專輯給他們上音響鑑定, 才發現原來這些傢伙的吉他無所不在, 用各種音色及技巧豐富了整張錄音. 所以如果可能, 也請你找出這些有點古老的作品來聽聽, 你會對它們有全新的評價.

如果你沒看過第一話, 前情提要: 這是 Guitar Player (GP) 今年四月號選出的 80 年代最具代表性 32 位吉他手. 部份資料來自 Guitar Player 原文, 再配合我的加油添醋和其他網路上的八卦消息而成. 第一話裡有名單, Yngwie Malmsteen, Johnny Marr, Prince, Eric Johnson. 而 Stevie Ray Vaughan 單獨在另一篇專文.
 

DANIEL ASH

雖然 Daniel Ash 在 90 年代出過數張個人作品, 他最為人所知的還是他後叛客歌德名團 Bauhaus 當家吉他手的經歷. 這個團最搶眼的當然是主唱 Peter Murphy 那超戲劇化的唱腔, 可是如果你注意聽聽主唱以外發生的事情, 吉他手的地位就變得很重要了. 其實從照片裡就看得出一點端倪; 在他們 1982 年專輯 The Sky's Gone Out 封底照片裡, Peter Murphy 像個黑幫老大, Daniel Ash 一身緊黑衣, 雙手抱肘, 好一個出去殺人放火的小隊長. 其他的團員則中規中矩. 這兩個人愛求表現的傾向由此可見.

音樂上當然也是這樣. Peter Murphy 起乩時 Daniel Ash 的吉他在一邊繞圈圈跳舞, 破音泛音全上, 杜鵑窩的慶典正要開始. 這時要是配上個狂飆的吉他手恐怕要變得不倫不類. 主唱開始很宗教/歌德時, 吉他乾乾淨淨地像天使下凡; 主唱變身惡魔出現, 吉他馬上射出火海一片和妖獸怒吼. 證據? 就試試這張 The Sky's Gone Out. 注意聽各種音色的變幻. 很好玩. 看 Daniel Ash 怎樣用這六根弦把情緒推到極限.

後期的 Bauhaus 的音樂越來越精緻好聽, 倒失去了那種站在邊緣怕失足摔死的刺激. 後來 Peter Murphy 終於離團單飛, 出了一張精典專輯 Should the World Fail to Fall Apart (我覺得是一張此生必聽專輯). 而其他的人留守原地, 改團名變成 Tones on Tail, 幾年後再變成 Love and Rocket. Love and Rocket 不再走 Bauhaus 陰暗的老路, 減重後的新團在音樂輕快許多, 不變的是 Daniel Ash 繼續玩他的音色實驗. 1989 年在單曲 So Alive 領軍下攻入美國主流市場. 可是和這首好聽/市場取向的單曲相比, 專輯 Love and Rocket 要有趣多多了. No Big Deal 中的吉他麻糊而不辛辣, 飽滿的吉他音牆中不時竄出奇奇怪怪的吉他音效. 好玩的還有 Motorcycle 裡飄來飄去的尖銳泛音, I Feel Speed 最後那段從大霧中湖面緩緩浮現的巨大黑色水怪, Bound for Hell 那怎麼看都像/怎麼聽都不像的變種藍調. 銅管樂器, 藍調口琴, 弦樂大編制, R&B 式合音, 電子音樂的混合使用讓歌曲間的變化不可預測. 上口的旋律, 和強勁而固定的節拍都讓歌曲的接受容易度提高了許多.

90 年代的 Daniel Ash 出過幾張個人作品, 但基本上和 Love and Rocket 的作品差異不大.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 Daniel Ash 還是 Love and Rocket 重要成員, 繼續他的音色迷幻之旅. 他曾經這樣表示, 曲子裡所謂的 solo 只不過就是吉他手自己愛現的結果而已. 大概因為這樣, 在他玩過的曲子裡, 沒有單獨一段大家都小聲, 讓路給吉他的 solo 存在, 但是吉他的表情, 大概比很多吉他手一生嘗試過的都要多.

GP 推薦作品: Bela Lugosi's Dead, Terror Couple Kill Colonel, Stigmata Martye, Hot Trip to Heaven.
 
 

ROBERT SMITH

講 Robert Smith 你大概不知道他是誰, 要是講到 The Cure 這個來自英國, 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 cult band, 你可能光是 MTV 就看過很多遍了. Robert Smith 就是主唱兼吉他, 主要創作者兼製作人. The Cure 是我高中時的最愛. 記得牆上貼了一張他們的海報, Robert Smith 那個有黑眼圈/看不慣你/低頭白眼瞄你的樣子每次都引來我娘過度的關心.

The Cure 的音樂是黑暗/痛苦/淒美的. 最主要的當然是 Robert 的唱腔和詞作. 就像 Prince 一樣, 吉他只是他編織音樂情境的畫筆之一. 拿 The Cure 在 1986 年的巔峰之作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來看, 有清亮的民謠吉他, 有狂亂的 Wah-Wah 吉他, 有 funky, 每個音都經過他刻意的扭曲. 認真聽一下樂器部份, 吉他一層一層分明地填著每一個空間. 如果抽掉吉他, 主唱的聲音會馬上失去支撐而倒下. 在錄一首歌前通常 Robert 已經有了整首歌的構想, 團員玩完後他會自己一軌一軌錄所有的吉他部份, 完成我們聽到的, 情緒充滿又細緻精準的多層吉他表情. 除了吉他, 他還玩六弦 bass.

The Cure 的音樂/吉他風格從出道至今一直慢慢在變. 早期在 Boys Don't Cry 時 (嘿!是那部電影學了這名字, 還在原聲帶裡用了這首歌) 的 The Cure 長滿了刺, 再來是迷幻暈眩的 82-83, 在 80 年中期加入電子樂之後樂風才定型. 一路聽下來, 不同時期的 The Cure 給我不同的滿足和刺激. 但是過了 80 年代的 The Cure, 大概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模式, 就停止了新的嘗試. 有點可惜.

去年又在電視上看到 The Cure 重現江湖的演唱會. Well, Robert 不再是當年剛出道, 乾乾瘦瘦一副嗑藥過量的模樣. 現在的他有點發福, 開始像個四十好幾的中年男子. 可是當他一開口, 熟悉的聲音依舊不失當年的風采. 今天 The Cure 仍然推出新的作品. 2000 年的新作是 Bloodflowers. 水準呢? CMJ 的樂評說了, Robert Smith 還是 Robert Smith, 一點都沒變.

GP 推薦曲: The Blood, Fascination Street, Love Cats, Other Voices. 如果你想聽的是 The Cure (而不是吉他表現), 從第一張到 Kiss me, Kiss me, Kiss me 我都覺得是經典.
 
 

STEVE LUKATHER

每個年代都有一些技巧超強的錄音室吉他手, 這幾個人通常包辦了多數那個年代大牌藝人專輯的吉他. 70 年代有 Larry Carlton 和 Louie Shelton, 90 年代有 Michael Landau, Tim Pierce 和 Brent Mason (真的喔, 去找找當紅流行樂專輯裡的吉他手名字), 而 80 年代, 則是 Steve Lukather 的天下. 找他在專輯中操刀的藝人包括 吉他之神 Eric Clapton, Fleetwood Mac 的 Stevie Nicks, 靈魂樂歌后 Aretha Franklin, Michael Jackson 的重要里程碑 Thriller 專輯, Eagles 的 Don Henley, Nitty Gritty Dirt Band, 民謠老人 Joni Mitchell, 爵士大團 Manhattan Transfer, 老披頭 Paul McCartney, 今年剛過世的吉他傳奇 Chet Atkins, Lionel Richie 等等太多太多人了. 除此之外, 他還和多位同樣是錄音室的頂尖樂手們組了個超級樂團 Toto. 專輯 Toto IV 那年抱走了一堆 Grammy 哩. 名曲 Africa 和 Rosanna 你一定聽過. 啊? 不知道? 唱給你聽你就知道了.....

老實說這是張 不都很好聽 的專輯, 對我來說用了太多流行樂慣用的語句. 就像太陽一定會下山一樣, 被我嫌過的專輯通常都大賣. 當然 Rosanna 和 Africa 好聽沒話講, 可是在 Rosanna 歌結束前的 40 秒會讓所有吉他手的耳朵尖了起來. 同樣的情形出現在這張專輯的其他歌裡好多次. 一個值得說說的, 是 Steve 的吉他雖然不是隨時都那麼顯眼, 卻都在那重要的一瞬間適時適量的放出火花, 少了它整首歌就沒有味道了. 音色是另一個重要的地方; Steve 是玩搖滾出身的, 所以該有力的時候就給他很有力的音色衝出來, 夠有個性又不會冒犯到不愛被吵的聽眾, 這點就強過一大票當年吉他手們那種要不就破音吵到刺耳, 要不就麻得吉他力道盡失的作風.

現在的 Steve Lukather 呢? 好消息, 他又出現了. 前一陣子教頭兼老友的 Larry Carlton 拉他去日本巡迴三星期, 每天在 Pub 演出兩場. 回來後意猶未盡, 他們先把巡迴的錄音稍做修剪後, 給了 Steve Vai 開的新公司 Favored Nations 發行, 接著可能還會有新作出現. 他自己說, 這次巡迴真是天下第一好的事, 你可以跟著 Larry Carlton 學吉他新步數, 學夠了玩夠了, 還有人要付錢給你.
 
GP 推薦曲: 和 Toto 出的 Africa, Rosanna; 和 Don Henley 的 Dirty Laundry; 和 Lionel Richie 的 Running with the Night; 和 The Tubes 的 She's a Beauty.
 
 

TREVOR RABIN
JAMIE WEST-ORAM
ADRIAN BELEW

老實說對這幾個人都沒有熟到可以寫段東西介紹, 所以只敢描述一下聽的感覺, 再抄一抄 GP 的東西.

Trevor Rabin 是來自南非的吉他手. 在 80 年代遇上了過氣的 70 年代藝術/前衛搖滾名團 Yes. 他的吉他重新改造了 Yes 的音樂, 而且完成了一張大賣的專輯 90125. 仔細聽他的吉他; 在音色上和 Yes 一貫漂亮的電子音色配合的很好, 技巧哩, 我覺得他把 Yes 變成了一個有吉他英雄駐守的樂團. 現在的 Trevor 投身電影配樂, 作品包括 Deep Blue Sea, Gone in 60 Seconds, Enemy of the State, Armageddon 和 Con Air. 好像都是你不會注意/沒空注意到配樂的電影. GP 推薦曲: 和 Yes 的 Changes, Hearts, Owner of a Lonely Heart; 單飛後的 Can't Look Away, Etoile Noir.

Jamie West-Oram 是 80 年初新浪潮樂團 The Fixx 的吉他手. 他的 funky 音色結實乾淨清脆, 利用手掌悶音讓節奏像刀切過一樣果斷, 看不懂? 聽聽那首 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 那接近完美的吉他就是了. 因為音色處理得漂亮, Jamie 後來出現在很多人的專輯裡, 包括老阿媽 Tina Turner, 電子樂名團 Depeche Mode, Stevie Nicks, 還有大頭頭 Brian Eno. 現在 The Fixx 還在出唱片, 今年會有新作. GP 推薦曲: 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 Red Skies, Saved by Zero, Stand or Fall.

Andrew Belew 我則完全沒聽過他的作品. 據 GP 講的, 此人和一群大師級的人合作過, 包括 King Crimson, Laurie Anderson, David Bowie, 加上 Talking Heads 的 Remain in Light 專輯和後續現場錄音(絕版) The Name of This Band is Talking Heads, 以及姐妹團 Tom Tom Club 名曲 Genius of Love. GP 形容他"隻手以新的吉他表現手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音色, 打敗電子合成樂器想一舉淘汰電吉他的意圖". 酷吧! 現在的 Andrew 和 King Crimson 巡迴, 而且在整理自己的作品打算出盒裝精選. GP 推薦曲: 和 Talking Heads 的 The Great Curve; 和 King Crimson 的 Elephant Talk; 自己的作品 Big Electric Cat, Twang Bar King.